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早餐馆 > 正文
揭秘黑洞“脉搏”!“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3-07-28浏览次数:48686
分享:

头条

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日,由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在《自然》发表,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微类星体GRS 1915+105开展的两次观测均发现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脉搏周期约为0.2秒。这是国际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该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朱柏仁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由氮化硼包裹的单层二硒化钨中,利用电场实现了对激子轨道杂化的调控。该实验研究证明了二维激子的电可调性并提供了在电光调制方面的应用潜能。相关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国内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邓正宾特任教授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刻画了地球形成早期到现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地球地幔运转模式的演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卿光焱团队与张丽华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出的环肽修饰的金属纳米离子通道器件,实现了SUMO1蛋白的实时感知与测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科学》。


3.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范增杰教授、刘斌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创新性地设计并制造了一种自供电的酶联微针贴片,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创面的局部高血糖,同时产生稳定的微电流,促进糖尿病创面的快速愈合。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


4.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余龙飞团队通过浸涂法制备出了一种绿色的超疏水/超亲油聚氨酯海绵,该海绵对不同种类的油具有优异的吸附及再循环能力,且可以实现对大量油/水混合物的高效连续分离。研究论文发表在《分离与纯化技术》。


国际

1.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的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重要的致癌基因Myc可能与机体衰老过程有关,缺乏该基因的小鼠衰老更快,但癌症发病率更低、寿命更长。相关论文发表在《细胞报告》。


2.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发现一种名为LONRF2的酶,能诱导神经细胞内异常蛋白质聚集体分解,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神经变性疾病的新疗法。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老化》。


3.来自德国、卢森堡及乌克兰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迄今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立体保存的微生物化石。特殊的同位素测定方法显示,这些微生物至少已有15亿年历史,对于理解早期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生物地球科学》。


4.据北京日报消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蜱虫唾液中发现一种新型蛋白——A3“逃避素”,能够关闭人体的炎症反应。该发现赋予了研发新一代抗炎症药物的可能性,未来或可改进慢性炎症患者的治疗方式,减轻其痛苦。


历史上的今天

2004年7月28日,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