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早餐馆 > 正文
可穿戴!我国科学家率先打造出有弹性的铁电材料
发布时间:2023-08-05浏览次数:46035
分享:

浙江

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弹性铁电”概念,并采用“微交联法”研发出了兼具弹性回复与铁电性的新型高分子铁电材料。新材料的拉伸率高达125%,有效解决了传统铁电材料在可穿戴领域难以在大形变下保持稳定性能的难题,填补了弹性铁电材料领域的空白。该成果于8月4日在《科学》发表。


国内

1.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付俊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凝胶增强双网络水凝胶的3D打印策略,构筑微结构柔性传感器,大幅度提高了传感灵敏度,并且获得了优异的强韧性,应用于生物力学监测和运动轨迹追踪。相关成果发表在Materials Horizons


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赵群研究员与合作者提出了利用原位化学交联—质谱技术,解码细胞中蛋白质动态结构的策略,为深入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微环境中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3.西北工业大学齐卫宏教授与合作者研究发现,镍纳米颗粒修饰缺陷二硫化钼能够形成光门控效应,可显著改善器件的红外光电探测性能。该发现可用于揭示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金属纳米颗粒与半导体形成的异质结的载流子传输特性。相关成果发表在Research


4.长沙理工大学贾传坤教授、丁美教授基于团队首创的中性铁硫液流电池体系,与合作者利用氧化还原靶向反应的机理,构建了新一代高能量密度中性铁硫固液相液流电池系统。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可持续化学》。


国际

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使用AI分析现代人和人类已灭绝亲属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的蛋白质数据,成功识别并合成出了后两者制造出的可杀死致病细菌的分子,有望帮助科学家研制新型药物。相关论文刊登于《细胞宿主与微生物》。


2.日本东京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建立了一种无细胞因子的培养系统,可以通过化学激动剂和己内酰胺基聚合物完全替代外源性细胞因子和白蛋白,实现人造血干细胞的长期体外扩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3.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由两个耦合的半导体纳米晶体组成的“人造分子”系统。该系统可发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实现了快速和瞬时的颜色切换,为开发探测和测量电场的敏感技术打开了大门。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材料》。


4.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领导的一项研究使用DNA链人工重建了构成细胞“骨架”的微小管和线状结构,这些结构赋予了细胞形状并支撑其功能实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历史上的今天

1921年8月5日,世界上首辆由无线电操纵的无人驾驶汽车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