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早餐馆 > 正文
我国科学家发现抗糖尿病新靶点
发布时间:2023-08-08浏览次数:43630
分享:

头条

据光明日报消息,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揭示了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西格列汀临床响应性、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跨物种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新机制。研究发现,患者体内菌源二肽基肽酶4(DPP4)富集会降低西格列汀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化合物Daurisoline-d4能通过特异性抑制菌源DPP4,增加活性GLP-1水平,从而降低血糖。


浙江

浙江大学林时胜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水分子等极化液体为基础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利用石墨烯的柔性和高导电性实现了基于液体光电探测器的稳定高精度无创人体氧监测功能。相关成果发表于Research


国内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刘贤伟教授课题组研发了高分辨等离子体散射干涉成像技术,通过调制入射光有效消除了反射光的干扰,实现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抗干扰能力的表面等离子体散射干涉成像。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2.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课题组建立了一种温和的光降解方案,通过协同的铀酰光催化机制,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9种塑料的降解,为塑料垃圾处理提供了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科学模型。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


3.西安交通大学李静教授团队使用单质硫活化硝基烷烃原位生成硫代酰化试剂,通过与胺作用,实现了硫代酰胺的“一锅法”高效合成,该方法还可进一步用于硫代多肽的无消旋化合成。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邱伟教授与合作者首次构建了PBMC诱导的人源化抗NMDAR脑炎小鼠模型,揭示了PBMC通过上调IL-1β促进BBB的破坏进而诱导模型小鼠脑炎发生的机制,为抗NMDAR脑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研究论文发表在《神经炎症杂志》。


国际

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防腐蚀的锂沉积技术,并发现在没有腐蚀的情况下,锂原子会形成菱形十二面体。这一最新发现首次揭示了锂的真正形状,有望帮助科学家研制出性能更优的锂金属电池。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


2.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高分辨率地原位解析了人体细胞内的核糖体结构,并揭示了不同状态下细胞内核糖体的丰度和分布。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3.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出仅需单次测量就可获得超高分辨率碳原子核磁共振信息的分析法。与传统分析法相比,新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经济性等优势,可用于分析分子结构复杂的天然物质结构。研究结果发表于Angebante Chemi


4.据新华社消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受紫外线辐射后,人体会优先修复皮肤细胞中的DNA损伤,皮肤色素沉着的相关机制会被抑制,从而延迟出现“晒黑”。相关研究成果将为防治皮肤疾病、预防皮肤癌带来启发。


历史上的今天

1999年8月8日,我国首次使用自主研制的“实践五号”卫星圆满完成任务。